头脑风暴——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馆、校(教育机构)对接座谈会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7-06-22          浏览数: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的题目一公布,多达24分的阅读材料题都是关于文博知识的,相信很多文博界的同行都会一副傲娇脸,看吧,我们就是这样酷炫,分分钟拿满分~
    “文物”、“考古”、“博物馆”等词汇也瞬间成为热门,让很多像“石小编”一样的文博工作者们感到特别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博物馆、关注文博、关注传统文化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7年6月20日下午,“石小编”有幸参加了一场集思广益的“长桌会议”——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馆、校(教育机构)对接座谈会。

    与会的专家老师既有来自青年湖小学、忆空间、鸣鹤书苑、博悟少年、易派思传媒、成长营地、亚欧茶路驿站等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也有来自《中国文物报》、弘博等专业的媒体,还有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中国知网等学术组织,可谓是群英荟萃,济济一堂~

会议主要议程:
    1、来宾实地考察石刻馆的场地、文物资源和现有的互动体验项目
    2、就怎么结合石刻馆的资源,开发可以实施的青少年项目进行座谈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主持了会议。他介绍了过去本馆在青少年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馆方在今后针对青少年组织活动项目时把握的原则是:
    1、避免浮于表面的热闹,要让青少年走得进、看得进、有收获
    2、要结合学校需求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需求,进行资源、项目的对接

    众位专家老师充分感受到了博物馆在服务青少年方面的诚意和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经验在交流,思维在碰撞,创意在迸发......兴奋的“石小编”一不小心就记了足足有7页的笔记呢~
   (馆长批注:以后笔记要更加详细点!活页纸我都记了15页呢!
    “石小编”:馆长,您的活页纸是A5幅面的,我的笔记本是B5的幅面的~)
    下面就摘录部分精彩语录(未经发言者本人审核),分享给大家:
 
张頔:博悟少年
    每一次成功的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提前预习,需要对所讲内容做足功课,了解更多的历史背后的故事才可以。因此,博物馆与教育机构的对接非常有必要。 

陈晨:弘博网
很多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展厅内文物只有单纯的说明文字,观感易疲劳,参观效果欠佳,博物馆应该对观众们更感兴趣的背后故事进行相应拓展。

张云涛:碑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应侧重深层挖掘石刻文字,注意活动时间上的把握。

侯秀丽:永定河文化研究所副会长
    文物要想活起来,需要人的传播,需要专家先对老师进行培训,再教给孩子。博物馆的文物众多,需要找好线索,组织好专题。针对知识点过于专业,学生接受度不高的问题,专家可发挥“拐棍”的作用,做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摆渡人。博物馆要对知识点重新解读,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知识点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做成动态化,这样趣味性更强、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刘庆华: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办公室主任、鸣鹤书苑副总经理
    在我们过去做过的一些公众考古项目中,有一些活动内容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我们也是颇费心思。如佛教手印,我们让孩子们摆出与佛造像中相同的手势与造像合影,孩子们的印象就很深刻;再如参观古墓博物馆时,我们让孩子们绘制古墓的平面图,然后再告诉不同时代墓葬的不同特点,效果就比较好;再如有时候也设计一些寻宝小游戏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石刻馆可以把艺术放在首位,如书法、美术等方面,设计一些动手体验项目。
 
刘颖:西城区青年湖小学校长
    博物馆常被称为“行走的课堂”,国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非常强大。我们学校这些年来,围绕非遗和传统节日,积极进行探索。如“青苗苗伴我过春节”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同学们集中观看春节习俗影片;70后老师、80后家长和90后的老师向学生介绍他们小时候的“过大年”;最后孩子们分组体验写福字、剪窗花、画年画、捏泥人和包饺子等活动。活动效果非常好。博物馆要了解学校需要什么,怎样能吸引孩子,我们能做什么等这些问题。然后针对活动内容,提前做一本学习手册,通过同学们预习、参与活动、活动后拓展作业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更好地达到目的。
 
刘铮: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游览路线需要“亮点”,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层进行设计,多侧重动手体验、启发的环节。也要重视微信的功能,定期进行专题推送。

陈浩然:民航博物馆
怎么刺激到小孩子的“点”,做到让孩子兴奋起来,将这些兴趣点镶嵌到教育知识点中。要与学校进行对接,争取将博物馆中的文物知识纳入到主流课程教学中。
 
杜利民:成长营地
博物馆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讲解、参与体验、主题学习。我们一直在做体验式学习。过去我们找拓片教室找了很久,石刻馆的拓片教室很好。我们可以和馆方合作,围绕书法、历史、艺术等主题,开发一些游学项目,开展主题学习。
 
秦琴:成长营地
作为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单纯的讲解超过二十分钟效果就很差了,应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进来。石刻馆的拓片活动参与性很强。
 
马彪:中国知网
个人来参观,很多文物看不懂,应进行相关的知识解读。如何改变石刻的“硬朗”刻板印象,营造出“人文,柔软”的气质,以满足青少年成长阶段的感性需求,需要博物馆进一步思考和努力。可以动手让孩子们刻石头,可以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让参观者不仅仅感受到石刻的“硬”,还感受到博物馆的温暖和柔软。
 
杨易舒:中国知网
石碑上的文字可以数字化,供更多的人进行知识挖掘。可以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出版为乡土课程的教材。预习、实践、课堂相结合,将故事与正史联合起来,一并呈现给孩子。

郝振国: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现在也在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科普读物。博物馆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怎么样吸引孩子的目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为孩子提供分级服务,将旧有填鸭式教育改变成为自动自发式的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在博物馆走进校园的时候,应配合学校课程知识点进行课程开发。

果果:忆空间
之前在家长们的推荐下,带孩子们在石刻馆做过几次写生。很多博物馆给我们的感觉很高冷,但石刻馆让我们感受到了博物馆的温暖。我们在国博做过一些特展的活动,但更希望做常展项目的活动。今后可以在石刻馆做一些“石头记”的艺术游学,如有可能可以直播五塔寺的日落,包括因为文物保护需要而不对游客开放的“佛足”。

胡明方:亚欧茶路驿站
    普及,教育,推广,是博物馆发挥社会价值的渠道。我们机构过去与学校合作,在学校开设茶道课,普及中国的茶文化、茶礼仪,效果不错。

高磊:弘博网
除了青少年,也不能忽略其他群体。石刻馆可以从自己的宗旨使命长远考虑出发,定几个合乎使命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既要重视学校,也要从社区寻找活力,充分融入社会。可与周边大学相关专业(历史、考古等)学生、附近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社会组织协会等相联合,开展定向长期合作。将中老年人、书法爱好者等人群纳入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更好地服务社会。

段利海:易派思传播
    第一次来这里,感觉很好。但不清楚五塔寺和石刻馆的关系,需要博物馆进行介绍。这里环境好、方便停车,也比较安全,适合搞一些深度活动。项目开发要注意几个方面:内容要继续深入挖掘;互动环节不够多,儿童展厅要加入石刻的特色;课程项目要分阶段、多次来,而不是来一拨儿走一拨儿;不仅仅是针对青少年,也可以面向观众开发以塔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应做到有所学有所得,知识点宜少不宜多。
 
崔波:《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博物馆周刊主编
与此前参加的业内专家座谈会感受不同,今天参加的这个座谈会,有很多新的观点,特别务实,收获很大。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中国文物报》策划文章入选,文物博物馆话题再次成为热点。今后这还是一个趋势,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在做活动、传播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问题。还可以突出文物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在服务青少年时,博物馆还应注意为家长提供休息和服务的配套设施。

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发言,“石小编”感觉收获特别大。学校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社会教育机构有着与博物馆合作的迫切需求;媒体界的老师为我馆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感觉压力山大,但“石小编”感觉使命也无上光荣……

“石小编”再次温馨提示:
    夏天到了,天气炎热,请各位亲们注意防暑防晒~~但是从21日起至24日雷雨频繁,局地伴有大风和冰雹,尤其22日至23日有一次持续强降雨,请大家注意防范,出行注意安全哦~

 郑重声明:
    本次强降雨天气与我馆召开的这次头脑风暴会无关,全馆上下也在严阵以待,全力备战,确保汛期文物安全。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