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青海道与汉藏边界吐蕃摩崖石刻造像》——金石大讲堂专家系列讲座2018年第一期预告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8-01-23          浏览数:
    2018年第一期金石大讲堂我们请来了谢继胜老师,为大家讲一讲丝路青海道与汉藏边界吐蕃摩崖石刻造像。
    第一期讲座预告详细信息如下:
讲座专家:谢继胜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题目:《丝路青海道与汉藏边界吐蕃摩崖石刻造像》
讲座时间:2018年1月31日周三免票日下午14:00—16:00
讲座地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金石大讲堂 
专家简介:

    谢继胜,男,1957年11月30日生于兰州,宁夏平罗县人,宁夏大学文学学士、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学博士、1998-1999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研究,发起组织国际学术例会“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倡导并推动西藏艺术史研究中汉藏佛教艺术史观的理论体系、以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视角研究11至14世纪中国艺术史。著作有《风马考》、《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主撰)、《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研究》(合作),《江南藏传佛教艺术: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合作)等,另有论文五十余篇。获“中国藏学珠峰奖”二、三等奖共三次;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一次,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一次。

讲座大纲:
    本讲座以讲者十余年来在汉藏边界地带实地考察获得的摩崖石刻造像及其铭文为材料,指出造像的题材主要是胎藏界曼荼罗大日如来三尊及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组合两种类型,根据摩崖石刻分布的地点可以勾勒出公元九世纪前后胎藏界造像自敦煌经由丝路青海道进入甘青川藏接壤地区的史实及其蕴含的汉藏多民族文化交流内涵,进而梳理作为丝绸之路组成部分的青海古道及其支系,完善唐吐蕃时期丝路的网状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提前做好预习功课是必需的~下面,石小编为大家带来本次讲座所需背景知识的介绍:
    青海道别称:羌中道。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青海道”,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直到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才再次恢复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
    青海道是古代平行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丝绸南路。由今民和古鄯驿(古金城郡故地)经西宁、多巴、日月山、铁布加进入柴达木盆地东缘,再由天峻、希里沟、都兰寺折向新疆若善往西直抵西域。当丝绸之路北、中道因战争而中断时,作为南道中的重要部分,“青海道”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以羌中道为基础所形成的干线为支撑,连通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线,使青海道既是一个中外商贸的必经之地,更是一个民族关系形成、融合、发展的走廊,文化往来的舞台。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