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保存环境 与病害调查课题(第二期)”结题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21-11-29          浏览数:

     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承担的北京市文物局科研课题“北京地区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保存环境与病害调查课题(第二期)”于2021年11月25日顺利结题。









 
     2021年11月25日下午,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组织召开了“北京地区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保存环境与病害调查课题(第二期)”结题专家会,为一年的调查研究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会议邀请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周宝中先生,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所长史宁昌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先生,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龙霄飞先生和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何海平先生五位专家,北京市文物局科研处处长韩更、二级调研员郑建辉、石景山区文物科科长李振平、石景山文物研究所魏晓炜出席。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卢嘉兵和课题组成员参会,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副馆长石奕主持。


     课题组负责人石奕从课题概况、课题管理、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多个方面做了汇报,展示了课题调查所用的各种无损检测设备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成果,介绍了调查过程中运用近景摄影测量和传统拓片采集手段收集石刻文物信息的情况。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现场无损检测、实验室取样分析等多种方法,在第一期的工作流程基础上,采纳专家意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完成23处石质文物的调查与检测分析,其中石景山区12处,门头沟区11处,另有90余通碑刻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和病害图绘制,极大丰富了数据资料的积累。同时为 7 处石刻制作了拓片,并进行正摄影像采集。此次采集的7处碑刻拓片均为以往石刻馆所无,填补了馆内拓片收藏的空白。与会专家听取了课题组负责人的汇报,审阅了课题结题报告,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课题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方法科学,成果丰硕,一致同意结题。
 
     本课题是系列课题“北京地区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保存环境与病害调查”的第二期工作。为摸清北京地区石质文物“家底”,系统了解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的保存状况和保护修复需求,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于2019 年着手启动了首次对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保存环境与病害状况的全面调查。课题计划分批次逐年进行,2019 年度实施第一期,范围是东城区、西城区,重点调查中轴线沿线的石质文物,2021 年度实施第二期,范围是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重点调查永定河流域的石质文物。2022 年计划实施第三期,对海淀区、特别是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文物进行调查。期望通过课题的调研,能够对露天、半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状况有全面认识,为分析石材、保存环境与风化程度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课题的立项意义、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们还建议课题组在做好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发挥本馆在石质文物研究保护方面的优势和特长,联合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对调查成果做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打造具有全国视野、北京特色的科研项目。科研处韩更处长和郑建辉调研员对石刻馆的组织管理工作表达了赞许,同时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提出了要求。希望课题组将调查研究成果切实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为文物局和各管理使用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建议。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留存至今的石质文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作为一家专题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本馆在北京石刻文物保护领域科研引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为擦亮首都文化遗产金名片贡献力量。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