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五色五香——五塔寺端午文化嘉年华”之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展示与互动篇
来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8-06-11          浏览数:
    一件件精致的传统手工艺品的背后,承载着手艺人满满的诚意,它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传承下来的民间手工技艺,同时也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还有几天,石刻馆第六届端午民俗文化嘉年华活动就要拉开帷幕了。本次我们特意邀请了几位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大家展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并有机会同众位传承人一起互动~活动详情如下:
活动地点:金刚宝座塔侧东部
活动时间:6月16日—17日  9:00—16:30

吹糖人——厚国毅

    细腻的糖,用恰到好处的火候,熬制一锅金灿灿的糖稀。嘴边吹着,手里则一番辗转腾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此诞生。
    吹糖人的叫卖声曾是京城胡同里最吸引孩子们的声音之一,孩子们会循着叫卖声奔出家门围在吹糖人的手艺人身边。而每每拿到糖人,都要欣赏一番再吃。

    吹糖人亦称为“糖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艺人将麦芽糖用微火加热使之变软,通过捏、揉、拉、吹等手段塑造成中空如泡的形象。特点是通过吹气使糖料膨胀,待冷却后,糖料凝结变得坚硬而酥脆。在吹好的糖人上涂染颜色,增强其艺术性。

彩蛋绘制——赵伟

    一枚小小的蛋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伟来说,却是个无限大的舞台。一枚小小蛋壳上,凝聚了艺术构思上的奇思妙想和表现手法上的探索创新。
    彩蛋绘制是由画师在蛋壳上进行彩色绘制的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是融绘画、书法、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的手工艺术。

    江湖传言,赵伟老师有三门“绝技”,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即:将一个整蛋均匀切割成两半,在半壳上绘画、雕刻、刺绣,其中尤以刺绣彩蛋最为精湛,而在刺绣彩蛋中难度最大的当属用头发在蛋壳上刺绣。用细若发丝的针在薄脆的蛋壳上穿过千针,通过各色彩线、头发的穿入、刺绣出玲珑精巧的手绣彩蛋艺品,堪称三绝。

京派剪纸——刘晓迪

    剪纸在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过去老北京过年讲究要有“八大红”:鞭炮、春联、红灯笼、院门上的门神、屋门上的福字、前廊上挂着的吊签儿、窗子上贴的窗花、家具上贴的剪纸。这其中有六大红都是剪纸。
    京派剪纸随元大都的建立而兴起,其用托物寄语的方式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幸福的期盼,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种类按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物、花木、果菜、昆虫、山水、亭台楼阁等。按特点和表现题材的寓意可分为纳吉祝福、抾邪、除恶、劝勉、趣味等。

北京葫芦烙画——王兆庚

    “北京葫芦烙画”亦称“火绘葫芦”,是由画师以烧热的烙铁当笔,在干燥的葫芦表面作画的一种绘画工艺。
    烙画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在两汉时期比较兴盛。火绘葫芦是北京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葫芦器制作技艺,兴起于清代中晚期。

    北京葫芦烙画以大写意山水为主要风格,追求国画的艺术效果,根据葫芦的外形因材施绘,画面兼有写意画的潇洒及工笔画的精致,作品立意上追求以神写形,以形传神;笔法上追求精准细致、灵活多变;笔触上讲求明暗与光影的关系。

北京面人(面塑)——张宝琳

    面塑,俗称江米人,也叫面人,是一种用糯米粉或精面粉为原料捏塑动物、人物形象的手工工艺。源于民间逢节令时所做“喜饽饽”、“花点心”等带有祝福含意的食品或祭祀祖先的供品。
    北京面人(面塑)所用工具主要为小拨子、梳子、滚子和剪刀。面塑艺人通过搓条、拨花、展片、润色、压珠、搓花条等造型技巧进行捏塑创作。

    作品题材广泛,除传统题材外,还涉足名人塑像等各类人物。艺术构思巧妙、形式多样、造型生动传神,富于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彩塑京剧脸谱——林泓魁

    彩塑京剧脸谱,是一种以泥制模,彩绘京剧脸谱的制作技艺,其做工精细、形象考究且雅俗共赏,具有强烈的京城地域特色。
    脸谱起源于面具,是将简单的“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直接画在脸上,表达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

    北京的彩塑京剧脸谱起源于清末期,它不同于舞台脸谱,是一种近距离欣赏的工艺品,注重画工上色,造型优美、色泽明丽。

“石小编”友情提示:

    端午小长假是出游高峰,五塔寺门前道路极易拥堵,前来石刻馆的各位亲们请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选择绿色出行~具体方式如下:
地铁:地铁9号线或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C口出;
公交:乘坐相关线路在国家图书馆站下,沿河边向东500米即到。
PS:
    现役军人和65岁以上的爷爷奶奶可凭有效证件免费入馆参观~
    北京市工会会员,持“京卡”或手机安装“北京工会12351”APP软件到门口扫描二维码两种方式,可以免费进馆!



分享到:
0